摘要: 【能斯特方程】由德国物理化学家能斯特(Nernst)提出的对任何一种电池反应的电池电动势与电池本性和电解质浓度间的定量关系式,如: 电池反应:aA+bB=cC+dD 电池电动[阅读全文]
摘要: 【标准电池】是一种电动势比较稳定,能保持长期不变的可逆电池。标准电池用来测定或校正电池的电动势。常用的是韦斯登(Westone)标准电池,它的正极是汞(Hg)和硫酸亚汞(Hg2SO4)的糊状物,下方放少[阅读全文]
摘要: 【电导率】又称比电导。可用来衡量和比较物体的导电性能。当物体的长度为1厘米,截面积为1平方厘米时的电导,为该物体的电导率。对电解质溶液来说,当两电极面积各为1平方厘米,电极相距1厘米时为溶液的电导。电解[阅读全文]
摘要: 【阿累尼乌斯理论】即阿累尼乌斯电离学说。1887年由瑞典物理化学家阿累尼乌斯(Arrhenius)提出。其要点如下:电解质在水溶液中部分离解为自由移动的离子,即发生电离;溶液愈稀电离度愈大;电离过程是可[阅读全文]
摘要: 【催化剂选择性】催化剂的选择性有两方面的含义: (1)不同类型的反应需要选择不同的催化剂;即便是同一类型的反应,使用的催化剂也不一定相同,如SO2的氧化用的是V2O5催化剂,而乙烯氧化却用金属Ag催化[阅读全文]
摘要: 【过渡状态理论】也是一种有关反应速度的理论,是在统计力学和量子力学的发展中建立起来的。该理论的大意是:由反应物到产物必须经过一种过渡状态,即具有足够能量的反应物分子形成活化络合物的中间状态,反应物和活化[阅读全文]
摘要: 【链反应】这是一类比较特殊的反应。这类反应的特点是:反应一旦开始,如果不加控制,就可发生一系列的连串反应,使反应自动进行下去,故称为链反应。链反应一般分为三个阶段:链的引发、链的传递和链的终止。链的引发[阅读全文]
摘要: 【分压】即分压力。恒温时混和气体中某组分气体单独占有与混和气相同的体积时,对容器所产生的压力。混和气的总压就等于各组分气体的分压之和。 【道尔顿分压定律】1807年由道尔顿(Dalton)首先提出。内[阅读全文]
摘要: 【热力学第三定律】当体系的热力学温度趋于零时,混乱度为最小,此时体系的熵值也趋于零。也可以说,在绝对零度时,任何纯物质的完美晶体的熵值都等于零。有了热力学第三定律,从原理上说,纯物质的绝对熵值的求算问题[阅读全文]
摘要: 【热力学第二定律】是热力学的基本定律之一,有多种表述方式:(1)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体系)传到低温物体,不能自发地进行相反的传递。(2)功可以全部转化为热,但任何热机不能全部地、连续地把所获得的热量转变[阅读全文]
摘要: 【热力学第一定律】即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可以这样表述:(1)不供给能量而可连续不断产生能量的机器叫第一类永动机,第一类永动机是不可能存在的。(2)在体系状态变化过程中,它的内能改变等于在这个过程中所做的[阅读全文]
摘要: 【吉布斯自由能】体系的状态函数,常用符号G表示,G=△H-T△S,自由能也称自由焓或吉氏函数。体系的自由能改变△G,为体系终态的自由能与始态的自由能之差。在等温等压条件下,体系的自由能减少等于体系所做的[阅读全文]
摘要: 【熵】体系的状态函数,是体系内部质点混乱程度(或无序度)的量度,常用S表示。当体系内质点的聚集状态发生改变时,其熵值就会改变,体系终态熵值(SB)与体系始态熵值(SA)之差为体系的熵变,用△S表示,△S[阅读全文]
摘要: 【原子分子学说】又称原子分子论,是在道尔顿原子论和阿佛加德罗分子论的基础上,经意大利化学家康尼查罗(Stanislao Cannizzaro,1826~1910)的实验论证,于1860年建立的。其要点是[阅读全文]
摘要: 【价电子对互斥(VSEPR)理论】该理论最初由西奇威克(Sidgwiek)和鲍威尔(Powell)提出,以后吉林斯比(Gil-lespie)和宁荷姆(Nyholm)发展了这一理论。它的概念非常简单,[阅读全文]
摘要: 【孤电子对】也称孤对电子。指分子或离子中某原子的最外层未共用的电子对。例如,NH3分子中,N原子有一个孤电子对;H2O分子中,O原子上有两个孤电子对:N、O原子都是多电子原子,H原子是等电子原子,因此在[阅读全文]
摘要: 【定义】电荷相反的离子相互接近时就有可能发生极化,即它们在相反电荷的电场的影响下电子云发生变形。离子使异号离子极化而变形的作用称为该离子的极化作用。【说明】1.离子极化作用的大小跟离子所带电荷的多少、离[阅读全文]
摘要: 【离子构型】指离子的外围电子构型。是离子的重要特征。离子构型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惰气型,即与惰性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其中有He型,如Li+ (1S2 )、B[阅读全文]